-
菩提伽耶 Bodhgaya 雞足山 Kukkuta Padagiri
印度雞足山位於印度咕巴地區,根據佛教經典紀載,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現今入定於印度的雞足山內,迦葉尊者正護持佛陀的衣缽,等待56億7千萬年後未來佛彌勒菩薩誕生於娑婆世界,將衣缽傳承給他。過去法顯大師、玄奘大師、龍樹菩薩皆曾提到的雞足山即為此,雞足山近年建了一座金色佛塔,並於2006年迎請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聽列多傑登上印度雞足山頂,為此佛塔開光。此佛塔乃是為紀念彌勒菩薩、大迦葉尊者、無著菩薩而建。
-
菩提伽耶 Bodhgaya 尼連禪河 Niranjana River 拜火教道場
尼連禪河,梵名 Naira:ntilde:janā,巴利名 Nera:ntilde;jarā 或 Nira:ntilde;jarā。又作希連禪河、尼連禪那河、尼連然河、泥連河、熙連河、尼連禪江、尼連江水、尼連水、祥河、龍河,意譯作不樂著河。今名帕爾古河(英語:Falgu River,或Phalgu River),為印度恆河支流,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之東方,由南向北流。地點在菩提伽耶東側,釋迦牟尼成道處附近。相傳河中有龍居住。尼連禪河分隔苦行林與正覺大塔,河週圍可見拜火教道場。
-
王舍城 Rajgir 七葉窟 Saptparni Cave 佛教經典第一次結集處
七葉窟位在王舍城靈鷲山下,因洞窟的峭壁上有棵樹只剩下七片葉子而得名,佛陀入滅後,大迦葉尊者徵求所有證阿羅漢果的長老上座同意,號召起來立刻著手佛經的結集,在洞窟內舉行了結集的典禮,參加的人一共有五百位,稱為五百結集或稱七葉窟結集。
-
王舍城 Rajgir 那爛陀大學 Nalanda University
【那爛陀大學】是在五世紀初由笈多王朝的戒日王所創建,爾後歷經七個國王屢次增建,被列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。此城名原意「賜蓮之地」或「神知之地」,玄奘大師曾在此留學15年之久,最多有老師1500名及學僧1萬多名,在此研習中觀、瑜伽、密教等各派的義理,弘揚大乘佛法。13世紀初,蒙兀兒王朝的回教軍團攻略比哈爾地區時,爛陀大學遭到火攻,建築物、經典、書籍等延燒了六個月之久。
-
王舍城 Rajgir 靈鷲山 Gridhakuta Hill
靈鷲山 Griddhakuta 靈鷲山又稱靈山,因山石狀似鷲而得名,在經典中常以「耆闍崛山」稱呼。亦是在佛典中被記載最多次的山,大乘經典中,尤其是《妙法蓮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大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般若經》等,根據經典所述都是在靈鷲山宣說的。在奇巖下的洞窟群分別是釋迦摩尼佛(香室Saptaparni Cave),阿難及舍利弗等弟子們禪坐修行的地方。【說法台】位在半山腰處,被四周群山所環抱,是典型笈多王朝的僧院遺跡,是為紀念佛陀而建。《法華文句》卷一:「前佛今佛皆居此山,若佛滅後羅漢住,法滅支佛住,無支佛鬼神住,既是聖靈所居,總有三事,因呼為靈鷲山。」由經典可以得知,靈山就是聖靈所居,到了靈山,就是進入佛的淨土。
-
王舍城 Rajgir 竹林精舍 Venuvana Vihara
竹林精舍 Venuvana Vihara 是佛教史上第一座供僧團安居淨住的僧院。又稱「迦蘭陀竹園」。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,跟隨弘法的弟子常有數百人。他們沒有固定休息的地方,遇到據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九載,僧團到了摩揭陀國,有一大長者迦蘭陀,時稱豪貴,以大竹園布諸外道,見到釋迦牟尼佛後,深起信心,乃將外道逐出,在竹園中建立精舍,請佛居住,這就是佛教最早寺院的由來。
-
王舍城 Rajgir 玄奘紀念堂
唐朝時期玄奘大師隻身前往印度天竺取經,為中國佛教立下不朽的貢獻,在印度,玄奘曾經留學過的那爛陀大學旁,興建了一座紀念玄奘大師的寺院,名為玄奘寺,紀念玄奘大師的寺院很多,但在玄奘大師百年之後,他怎麼也沒想到後人為了紀念他的貢獻,在他的母校旁邊建了一座專門紀念的寺院。
-
巴特那 Patna 華子城 佛經第三次結集處
巴特那這城市已有2500年的歷史,曾為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,佛經裡記載,稱為「華氏城」。曾經是一個經濟和宗教方面都很繁榮之邦,亦被稱為聖人之邦。第三次結集(華氏城結集):阿育王時代在孔雀帝國首都華氏城舉行,這次結集的經典是佛教向印度全境和境外傳播的基礎。佛陀入滅後234年,在阿育王護持下,組織了一千比丘在華氏城舉行了第三次結集。此次結集以經、律、論三藏為主。結集後,選派了一批比丘到恆河流域以外的地區,及印度境外傳教。
-
吠舍離 Vaishali 廣嚴城.阿難舍利塔
吠舍離 Vaishali 此地是最早成立比丘尼僧團的地方,傳說佛陀的姨媽向佛陀要求出家三次都不允許後經阿難說情,佛陀特訂『八尊師法』後才允許女眾出家為比丘尼。並可參觀阿育王在此建造紀念塔遺跡。一路參訪─吠舍羅城池遺跡、阿育王石柱、阿難舍利塔。佛陀在此城預言自己即將入滅。在佛陀滅度後百年,耶舍比丘召集了印度西部與東部共七百名長老,在此城中進行了第二次結集(又稱七百集結、毗舍離集結),造成了日後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,開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時期。在《巴利律藏·七百犍度》記載中,毘舍離結集雖然批判了毘舍離跋闍子比丘十事非法,但對其地域族群名稱使用的依然是 vesāli(毘舍離)未至於 vasala(無種姓者、賤民)。
我們深知,真正有價值的旅程,不只在於抵達目的地,而在於過程中所累積的理解與體悟。大品吉樂的每一條路線,皆由團隊親自勘查、反覆調整,確保兼顧文化密度與節奏品質。無論是時間的安排、在地知識的轉譯,或是場域氛圍的營造,我們以謹慎而細膩的態度,回應每一位朝聖者。